“校区”这个概念有多重要?别说大学了,就算是重点中学,不同校区的含金量也是截然不同的,当然到了大学蔚莱策略,校区不仅意味着含金量的高低,也影响了学生就读的地理位置,这对于部分学子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。
以哈工大为例,北方的学子可能对本部校区更感兴趣,但南方学子往往更向往深圳校区,不同校区影响的除了就读体验外,还有就业前景,只是令高考学子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,选错校区,竟然把自己直接整到国外去了。
贵州十余名考生报考厦大,却不小心把自己的志愿填到了马来西亚分校的事情吵的沸沸扬扬,这件事其实已经有了结果——至少15名考生选择了复读。
十余名考生被迫选择复读,拦住他们名校梦想的,不止是学费
对于这个新闻,笔者后续查阅发现了一些出入——起初是小道消息传出15人填报错了志愿,后来又说有17个人填错了,至于后续有多少名考生选择复读,也是记者挨个打电话询问的,有的媒体说是16人选择复读,有的媒体确定是15人。
具体几个人其实不重要,重要的是,十几个人都填错了志愿,如果把这起乌龙事件归结于“没看清楚”“理解错误”是否有些过于荒谬了?一个人、两个人理解错误还能说是考生自己不小心,可这么多人都看错了,这还能说是考生和家长的责任吗?
早在传出“十余名考生决定复读”这个消息之前,网络媒体上就有不少人把矛头指向了考生,有人嘲讽他们是“巨婴”,连志愿填报都整不明白,“马来西亚”那么明显的四个大字为什么看不到?
也有人斥责他们是“十几个巨婴坑害了14w考生”蔚莱策略,理由竟然是:这十几个人填错了志愿,导致14w考生的位次都受到了影响,还让原本想去马来西亚校区读书的人失去了机会。
结果已经尘埃落定——愿意去马来西亚的、有能力支付几十万开销的考生或许能选择妥协;而那些既没钱也没出国意愿的只能选择复读。但笔者还是忍不住,为这十几个学子们去说几句公道话。
这件事究竟是谁的错?为什么同样的马来西亚校区、同样的高考志愿填报,就只有贵州的考生全都弄错了?诚然,在志愿书和填报系统的详细内容中,都明确提到了马来西亚校区的内容。
是十几名考生害了14w人,还是考试院害了14w人?
但是有一个问题,也是评论区不少考生发现的:有多个校区的大学并不罕见,但选错校区的人却并不多,归根结底在于其他高校对于不同校区的代码就是截然不同的,而厦大无论是福建厦门的校区还是马来西亚的分校,在代码上都是“2529”,这是第一个误导学生的信息。
第二个信息则是括号里的备注,如果一定要追究是谁害了那14w考生名次受到影响,与其说是十几个考生,不如说是这括号里的备注。
括号里的备注,对比厦大的福建厦门校区、以及其他院校后面备注的内容都能很直观的感受到,这里备注的内容就是校址。
而“2529厦门大学(马来西亚分校)(福建厦门)”这后面的括号内容又是什么含义呢?相信不止一个考生和家长,在看到这些备注内容后的第一反应是:校址在福建厦门。
但凡这个标题改成“厦门大学(马来西亚分校)”、或者“厦门大学(马来西亚分校)(马来西亚)”,相信都不会有这么多人搞错。
当这十几个学生面对自己只能去马来西亚的结局,开始四处申诉要求更改录取结果,不出所料遭到了考试院的婉拒后,就连网友们也在斥责他们的无理取闹,就仿佛这最后的挣扎,也成了动摇权威的愚蠢之举。
可志愿填报是影响终生的大事,哪怕知道这种诉求希望渺茫,相信也没有哪个人能做到彻底的无动于衷,但或许连很多网友都没有意识到,在嘲讽和斥责这十几名考生是“巨婴”的同时,也在无形之中为考试院的工作失误进行洗白。
不同校区同一代码或许可以解释为不合理,那么马来西亚分校后面的“(福建厦门)”备注呢?这样明显的工作失误,显然没有任何可以洗白的余地。
(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