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从未拥有过如此程度的海运铁矿石定价权九鼎配资,如今开始掌控局面。这背后是中国钢厂几十年来被“牵着鼻子走”的辛酸史。澳大利亚的矿业巨头居然主动接受用人民币购买铁矿石,连一向挑剔的美国媒体也看懂了:中国在铁矿石市场上,终于从任人宰割的买家变成了能定规矩的“话事人”。

这场翻身仗打得漂亮,但绝非一蹴而就。作为钢铁第一大国,中国每年要从海上运回约十一亿吨铁矿石,占全球海运总量的七成。然而,这么大的客户却连半点议价资格都没有。全球优质铁矿几乎都被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、力拓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垄断。他们说啥价就是啥价,定价依据是所谓的“普氏指数”,而数据来源正是这些巨头自己。更霸道的是,交易必须用美元。2021年那波涨价让人窝火,矿价从每吨80美元炒到230美元,理由只是“缩减产能”。中国的钢厂别无选择,只能咬牙承受,那一年多掏了上千亿美元。
九鼎配资
这种憋屈有两个致命短板:一是国内钢厂各自为战,甚至为了抢货互相抬价;二是渠道单一,六成以上的矿都来自澳大利亚,脖子被人家死死掐住。

想打破这个局面,前提是你自己手里得有牌。中国悄悄下了两步大棋,一步是多元化采购,另一步是自己也开始开发铁矿。最关键的一张王牌是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,这是全球储量最大、品质最高的未开发铁矿,矿石品位超过65%,储量高达三十亿吨。中铝是力拓在项目里的最大合资伙伴,配套的600多公里铁路和港口由中铁建修建,未来的大买家则是中国宝武。从源头的股东到中间的承运方再到终端用户,全链条打通。今年底,这条钢铁大动脉就能往中国运矿,年产能1.2亿吨九鼎配资,相当于多出来一个超级稳定的供应商。

与此同时,中国也在积极拓展其他渠道。从俄罗斯进口的铁矿占比已经升至8%,运费还比澳洲便宜;巴西的淡水河谷不仅签了五千万吨的长期协议,还主动拥抱人民币结算。国内废钢利用率也提高到全球一半,相当于每年少进口一亿吨铁矿石。这些操作下来,澳大利亚的垄断地位被稀释了。以前它敢涨价是因为我们没地方去,现在我们可以找别人,它自然就慌了。

手里有了更多选择后,还需要把力量拧成一股绳。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应运而生,整合了国内四成的铁矿石采购需求。今年九月的一场谈判展示了这只“钢拳头”的威力。面对必和必拓涨价15%外加美元结算的要求,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直接暂停接收所有用美元计价的铁矿船货。这一下精准打在必和必拓的七寸上,中国市场占其出口总量的62%,丢掉这个大客户,股价当天暴跌6%,市值蒸发50亿澳元。没过几天,必和必拓服软了,同意每吨80美元定价,并破天荒地答应在现货贸易中可以用人民币结算。这就是统一话语权的力量。
如果说拓宽资源和统一采购是“硬实力”,那么推动人民币结算则是更具颠覆性的“软刀子”。长期以来,全球每年1.2万亿美元的铁矿石贸易都锚定美元。每次买矿都要先换汇,汇率波动的风险和换汇成本一年就得几十亿美元。在必和必拓之后,力拓、淡水河谷等巨头也纷纷跟进,接受人民币结算。更有意思的是FMG集团,今年八月在中国申请了142亿人民币的贷款,用于矿区建设,双方约定以后用产出的铁矿石还债,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:“人民币贷款-铁矿交易-矿石还款”。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,钢企每吨矿能省下8美元的汇兑成本,一年下来近90亿美元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正在建立自己的定价基准。上海钢联已经在推行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指数,当全球越来越多的铁矿贸易开始参考这个指数时,那支被别人攥了几十年的“定价笔”才算真正回到了我们自己手里。
从被动挨打到主动控局,中国的铁矿石翻身仗归根结底是“长期布局”加“精准出击”的结果。没有西芒杜铁矿的提前落子,没有采购联盟的果断亮剑,没有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铺垫,就不会有今天谈判桌上的底气。这也提醒我们: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,话语权从来不是别人施舍的九鼎配资,而是靠自己一点点挣来的。美媒的惊呼本质上是看到了一个旧秩序正在被打破。对中国人来说,铁矿石只是一个开始。当越来越多的人民币结算的货轮驶向中国港口,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的“中国声音”只会越来越响亮。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